余秋雨的“案”
20世纪80年代末,余秋雨以《文化苦旅》见诸《收获》而闻名,他所倡导的文化散文很快风靡全国,在台湾更是好评如潮。初读秋雨的作品,还以为作者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但从电视上看到的却是一个风流慷慨的中年人,心下不禁升起一股失落感,也为他在文章中的那些思想感到怀疑。
余秋雨说,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无奈,以及那一段被曲解的历史,自己在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呼喊着,或远远地为那些文化斗士们呐喊着。可就是这区区几声呐喊,让中国人为他掏腰包,疯狂购买他的书。到现在,余秋雨写的文章就那些,可文集却多得吓人,光鄙人知道的就有十来种,那些盗版集团则瞅准了这个机会,大盗特盗,可受害的是消费者。你余秋雨于心何忍哪!自己却在文章里用很长的篇幅表明自己的“观点”:真该取笑他们没有把手中的偷盗物细看一番,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这些冠冕堂皇的语句使得多少读者信以为真,几次购买重复的版本,花去多少银子,冤啊,读者!(为读者大打“抱不平”,显示出强烈的不满 “余秋雨现象”或许正像北大怪才余杰所说,只是一个“案”。是的一个表现知识分子缺点的“案”。秋雨先生近年来确有一点心浮气躁,文章也不像《文化苦旅》般“苦”了,浮夸之风在文中又看得到了。频频出外讲座,开报告会,参加各类与文学有关或无关的活动,这些简直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记得在一篇文章中他自己也说:一位朋友可以从报上和电视上排出我近日的日程安排。学问需要一个静谧的场所和一个恬静的心灵,一个被各种应酬、追捧包围的人,其学术成果又会有几何!(说得好!各位学术大家真该听听这话,可真会如梦方醒啊)文人们要么在官场上不得志.但在文坛上却有独到之处,要么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但人世故了,圆滑了,被磨去棱角了,文章个胜也就埋没了。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哀,也许余秋雨已深深地陷人其中了。中国之大竟然放不下一张小小的平静的书桌。鲁迅所谓“捧杀”。大概也是如此。
学问要一点点做,书要一点点读,心不可浮,气不可躁,这大概就是我从余秋雨“案”中读懂的一些!
推荐文章:
- ·让“喇叭”“闭嘴”
- ·新学期之谈
- ·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二首·送瘟神》
- ·要“知书”,更要“达理”
- ·小柏树自述
- ·古代名人故事300字,诸葛亮喂鸡求学
- ·请不要污染人际交往的“空气”
- ·两只气球的“大战”
- ·折射
- ·杯子与人品
- ·公众意识
-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司马昭之心
- ·文明的内涵
- ·寓言小故事,有效的伪装
- ·不劳而获终自毁
- ·世界名人故事,林肯总统的伟大事迹
- ·中国名人故事500字,关于郭德纲的成名故事
- ·抓住选择
- ·古代寓言故事
- ·寓言故事大全精选
- ·读书的名人故事,王亚南读书故事
- ·心灵之窗
- ·青蛙王国里的故事
- ·关于亲情的优美段落摘抄
- ·《忏悔录》内容简要
- ·梦想曲
- ·动物寓言故事大全
- ·崭新的抚顺
- ·文明礼仪
- ·关于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