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清庙之什·维清》原文和翻译
周颂·清庙之什·维清
【先秦】佚名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注释
维:语助词。
典:法。
肇(zhào):开始。禋(yīn):祭天。
迄:至。
祯:吉祥。
译文
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灯。伟功开始于西土,最终基业开创成。这是周家的祥祯。
赏析
这是《诗经》中最简短的篇章之一,文句虽简单,但在《周颂》中地位却较重要:它是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的歌辞,通过模仿(所谓“象”)其外在的征战姿态来表现其内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颂》之诗,称扬文王多以文德,赞美其武功,那就显得意义非同一般了。
诗首句感叹当时天下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之政,次句道出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文王有征伐的良法。据《尚书大传》等记载,文王七年五伐,击破或消灭了邘、密须、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纣的枝党,为武王克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对“文王之典”无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郑笺解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讨伐纣的枝党(如崇国)以削弱其势力。郑说有《尚书中候》、《春秋繁露》等书证,“肇禋”即始创出师祭天之典,自确凿无疑。《大雅·皇矣》叙文王伐崇,有“是类是祃”之句,“类”是出师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与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证。最后两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郑笺);又以“用”字带出用文王之法,暗应“文王之典”。“维周之祯”则与第一句“维清缉熙”首尾呼应,用虚字“维”引出赞叹感慨之辞,再次强调“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这样的文字处理,未必是刻意为之,而在结构上自有回环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诗经补注》谓其“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对此诗小而巧的结构却有着较大的语义容量深有会心。
这样的一首古诗,因其内容感情距当代读者的生活过于遥远,在接受过程中要产生审美快感,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上文的分析,当能使读者对此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如果此诗的乐舞能够复原,那么,欣赏这一武舞,观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师的舞蹈家表演攻战之状,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应是一大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此诗是周成王歌颂周文王之德的。据《礼记·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载:“子曰:‘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周颂·维清》是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的歌辞。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推荐文章:
- ·养猫的启示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原文和翻译
- ·描写风景的拟人句
- ·2024元旦祝福语
- ·勇敢追求爱情
- ·忠于职守
-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永不屈服的曼德拉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业余创作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细节体现素养
- ·文艺刊物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儿童寓言小故事
- ·历史典故的成语,赵襄子放水淹智伯
- ·高中优美段落摘抄
- ·日长篱落无人过的下一句 日长篱落无人过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成语知识,口蜜腹剑
- ·关于感动的排比句
- ·文艺创作从观念出发
-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五台山的传说
-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300字,达芬奇画鸡蛋
- ·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
-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和翻译
- ·享受孤独
-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意思及全诗欣
- ·爱的见证
- ·宣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