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荆轲原文和翻译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译文】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析】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时间、地点。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为下句主旨的出现作好了艺术铺垫。
末句紧承首句。点明本诗主旨。因前句蓄势充足,故此句直抒胸臆,高唱出壮士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而凝重的情怀。荆轲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与执掌千军万马,自幼熟习剑术的秦王对阵,无异乎以卵击石,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大敌当前,国运未卜,悲哉;以弱敌强,胜负难测,愁哉;知难生还,慷慨赴死,壮哉!荆轲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倘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魄,怎能做到。因此,虽然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无复他言,却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见《史记》)。
荆轲因此诗得名,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这首不假修饰,质朴无比的歌辞,“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正是因为荆轲情动於中而行於言,使之具有了感秋风,动易水,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激越,呈现出回肠荡气的巨大魅力。
这首辞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国的荆轲(小小的卫国早已被兼并),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作者简介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游历燕国时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受命谋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杀。
推荐文章:
- ·哲学的事
- ·司马迁巧训小偷
-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李清照原文和翻译
- ·老年夫妻情感
- ·描写风景的拟人句
- ·发给女朋友的俏皮可爱唯美早安句子
- ·美国的离异夫妻
- ·中秋佳节祝福语,最美的中秋节祝福语
- ·事事求实验证的牛顿
- ·送给女性爱人,亲朋好友的生日快乐祝福语,甜蜜幸福唯美
- ·黄雀衔环的意思和造句,黄雀衔环的故事、近义词和反义词
-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原文和翻译
- ·祝自己生日快乐,感悟人生优雅哲理励志文案精选
- ·50个满分作文精选段落,暑假摘抄必备!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唱筹量沙的意思和造句,唱筹量沙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 ·过程与结果
- ·食言而肥的成语故事、意思
- ·管的宽
-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辛弃疾原文和翻译
- ·蝉不知雪的意思及造句,蝉不知雪的故事、出处、反义词
- ·学会为别人着想
-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原文和翻译
- ·下里巴人是什么意思、造句、成语故事
- ·感悟人生的哲理励志个性签名,优美的句子精选
- ·历史典故《映在水中的影子》
- ·新的一天早安问候语、暖心话
-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原文和翻译
- ·瓜田李下的意思,瓜田李下的成语故事
- ·每日一句正能量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