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祖咏原文和翻译
终南望余雪
祖咏 〔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必考名句】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作者】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推荐文章:
-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警句
- ·新的一天充满阳光正能量的句子
- ·给老人精神安慰
- ·好文章能反映客观事物
- ·早安问候语简短最美的句子
- ·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
- ·眼神
- ·100句文艺惊艳的句子,是学霸舍不得公开的珍藏!
- ·好谋善断的意思解释、造句,好谋善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2024教师节贺卡祝福语大全
- ·充满诗意的唯美情感个性句子
- ·世界观
- ·杯子与人品
- ·礼中的礼仪
- ·每天各不同
-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和翻译
- ·爱情比美更单纯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瘦羊博士的故事,瘦羊博士的意思、造句、近义词
- ·鲁迅的名言,关于鲁迅的名言
- ·宣传文明
- ·古代寓言故事
- ·关于感恩的比喻句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意思、成语故事
- ·中年男人生活心酸又无奈的感悟句子
- ·简短的哲理故事
- ·乌鸦的烦恼
-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原文和翻译
- ·《忏悔录》内容简要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原文和翻译